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最新章节列表 哲学、法宝、勇猛 全文无广告免费阅读

时间:2017-12-08 04:58 /魔法小说 / 编辑:简白
主角叫二合,阿阇梨,阿字的小说叫《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这本小说的作者是一行倾心创作的一本古典、洪荒流、仙侠类型的小说,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主要讲的是:如来设相真言 南么三曼多勃陀喃蘑诃阿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小说朝代: 近代

小说主角:阿字二合阿阇梨

阅读指数:10分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在线阅读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第17篇

如来相真言

南么三曼多勃陀喃诃阿诃(二)怛他檗多尔诃嚩(二)萨底也(二)达钵啰底瑟耻(二)多[卄/娑]诃

右句义中。诃阿诃是大无大。义怛他檗多尔诃嚩是如来义此广之相遍覆一切佛刹。故名为大。此大更无过上故。无可待对故。大相亦不可得故。名为无大。次云萨底也(二)是谛。达是法。钵啰[底]瑟耻多是成就。译云成就实谛法也。如来无量劫来。常修真实谛语故。得此平等语。成就实谛之法。所发诚言必定无异。故以最多字为真言。明如来所有语言。常如实相无诳无异也。阿阇梨以此加持故。转说法皆如金刚。乃至能以一音遍诸佛刹。凡此诸真言等。皆当以字门广释之

息障品第三

尔时金刚手。又复佛毗卢遮那问世尊。云何曼荼罗画时。为障者得除息。真言等持诵者无恼害。云何持诵真言果彼云何。此毗卢遮那如来所加持故。金刚手承佛神断大众疑。及为未来众生复发此问也。大毗卢遮那世尊言。善哉善哉大众生能发此说。为大利益诸众生故。我今当为开示一切随汝所问也。佛言障者自心生。由昔悭随顺。为彼因除故。

菩提心此念。若分别除心思有。菩提心念忆。持诵者离诸过者。佛言。一切障法虽复无量。以要言之但从心生。又由行者过去世随顺悭法故。今世多有诸障。当知亦是从心因缘生也。当知彼悭贪等是诸障之因。若除彼因诸障自息。此中对治即是菩提心也。若念菩提心故。即是能除诸障之因也。又复一切诸障由分别生。此之分别由从妄心。思有者思即是障。

谓心中烦恼随烦恼等。此中有字。梵音亦云生义也。心思有若能离诸分别。即是净菩提心。由行者忆念此心。即能离一切过也。意常思惟不大有情。能除一切为障者。彼当结此密印者。此即是所说不明王。此是如来法以大愿故。于无相中而现是相。护一切真言行者。若行者常能忆念能离一切障也。所谓不者。即是真净菩提之心。

为表是义故。因事立名也。此明王闭一目者。有意也。以佛眼明鉴唯一而已。无二无三也。其印下当说之。秘密主风当诵阿字门。亦有意。正取阿字为。以此本无之字门而作我也。无我作诃字心诵。突橡点作地七点。此风先想诃字在中。加七点而盖之也。方依嚩庾。以瓦碗盖之。于此瓦器大众生弥卢思念。时时彼上阿字并点作。

是风大缚继先佛所说。谓造立坛时。或有大风为障。以地立法故。当须止之。当想此阿字遍于分之内。此字作金刚不侗终。谓真金也。如是想已。又心诵诃字。于风方(西北也)用突橡于地。画作七小圆点。各如弹许大。如是作是用瓦器盖之。于瓦器心想。即是上想阿字。以此字为金刚山而押之也。三千大千诸须弥山。为一而盖其上。

又当时时器上作此字。此阿是金刚不义。加一点是遍一切处。令此金刚不遍一切处。即是增广之义也。障法当思惟啰字。遍于内作赤焰。即是火焰之鬘。从内而出遍于上如鬘也。作大可畏恶形。手执大刀印。作嗔形已画地作云像。或作龙蛇之像。用刀印斩断其形云即散灭。以云是诸之所因依故也。随所起障之方而作之。

如雨从东来即于东方作也。或作金刚橛用止此风雨。其橛用佉陀罗木作独股金刚。以金刚真言加持之。想同一切金刚而以打之。亦随所在方面也。此应自同于一切金刚。然作之。作此橛是一股金刚。三股除边支股即是也。其小者名金刚针。或一切障息。复说念真言。大恶不本漫荼罗中住。持诵者作漫荼罗。中作形像。于彼轿蹋彼。

当除息去。无疑者。复更明异方。方除一切障也。即是所说不明王。此不明王本漫荼罗。即是三角漫荼罗其中黑是也。持诵者想己作不明王之像。又于此中作法有二意。一者想不尊在圆中而蹋彼上。也二者想自是不尊。即以本真言印加之。而蹈其上也。三角中画彼为障者形。然入中。以左轿蹈彼上。以大忿怒形加之。

彼当应时退散。若彼违戾不受不去者。乃至必自断其命。是故持诵者。当生慈心念言。勿令彼断命也。然此中密意。所谓为障者。即是从心所生悭贪等法。能为行人作一切障事。今此不明王。即是一切智智大菩提心。当知此心即是大。能永害一切随眼等过。令彼永断。即是义也。如瑜伽所云说。佛初成正觉。大集会一切漫荼罗所摄三界之众。

醯首罗者。即是三千世界之主。住三千界之中。心慢故不肯从所召命。而作是念。我是三界之主。更有谁尊而召我耶。复作是念。彼持咒者畏一切。我今化作一切污之物。四面围绕而住其中。彼所施咒术何所能为。时不明王承佛命召彼。见其作如此事。即化受触金刚(即是不净金刚也)。令彼取之。尔时不净金刚。须臾悉啖所有诸令尽无余。

执令彼来至佛所。彼复言尔等是夜叉之类。而我是诸天主。何能受尔所命耶。寻即逃归。如是七返。尔时不明王言世尊。此有情何故犯三世诸佛三昧耶法。当以何事治之。佛言即当断彼也。时不明王即持彼。以左足蹋其半月中。右足蹋其妃首半月上。尔时大自在天寻命终。即于尔时于闷绝之中。证无量法而得授记。于灰屿世界成佛号月胜如来。

此皆秘语也。食一切。是啖彼恶业烦恼等垢滓渭之法。云命终者。是彼一切心法永断。入无生法故于中得一切佛记。非是杀也。尔时诸天等。见三千世界天主。以不顺诸顺三昧耶故自取命终。一切敬畏自相谓言。天主尚尔我云何不往。即共诣佛所。于大漫荼罗中而得法利。时不明王佛言。此大自在天当更云何。佛言汝应起之。时不明王即说法界生真言。

尔时大自在者即复苏息。生大欢喜言。甚希有也。我初召至已问佛。此夜叉是何等类我所不解。佛言是诸佛之主。我作是念诸佛一切之尊。云何以此而更为主耶。是我所不解。今乃知之。由此大王故。令我现得记作佛。当知实是诸佛之尊也。所以然者。大自在天三千世界之主。即是众生自心。所谓无始无明住地。于诸中而得自在。

唯除大菩提心无能伏者。断其命已。即是于然界作证。所谓生者。即是起佛慧门。是故真言行者。应一一思惟诸佛密语也。又法用芥子及诸毒药。二种相和。作彼为障者形像而用之。令彼如火烧速被中伤。故云速被着(惠略也惠命也)略乃至大梵等为障尚被着。何况余耶。又凡此法。皆是久持诵得成就者。解法则乃能作之。若但闻法。

得如是用。无此理也。其佉陀木橛。必无此木。用苦练木乃至用宾铁。亦得耳。足是智足也。尔时金刚手佛言。如我知佛世尊所说义。我亦如是知自漫荼罗位住。世尊尊主现威令作彼位。如是如来敕不敢隐弊。何以故。以此佛三昧耶。一切诸真言所师。谓住者。谓金刚手佛言。此大明王(即是尊主也)能作如是威之事。

能为调伏。为传如来秘密之令使。如本尊是佛部。即坐金中之类。若如是作必令有灵验。此之现威即是效验之语也。令作者。今谓若如是作必令有效也。诸生中普得闻知。不敢隐弊此真言。是故持金刚者。大所不敢隐弊。谓此尊有灵验故所作善事皆成。诸为障者不敢隐弊如来所敕也。应作事。此亦即是十方三世佛三昧耶。我等一切执金刚。

亦应作所应作。随此三昧不敢失坠。何以故。此即是诸金刚姓。是故常住斯法。四姓等各各有家法。若失家法。则不名敬顺先祖。世人名为恶子。今此大雄调伏难调宣布难信之。是我金刚等家姓之法。所谓如来种家之家法也。是等真言门菩萨。修行等菩萨。本位住一切事作者。是金刚手以劝勉行人之意。我等所应作事。若修行持真言者。

亦当住此位。所谓如来家法。应以无量门降伏诸障。令如来法无敢隐弊也。此行人亦放诸尊。若屿作降伏。即须自作不尊住于火中等。佛言如是。秘密主如是如说。即是印可诚如汝所言也

☆、第40章

沙门一行阿阇梨记

息障品第三之余

秘密主若说诸彩诸漫荼罗彼尊尊。先佛所说者。谓本尊各有形。下当更说之。如上说随本位而作事业。今复说也。谓于会中所有诸尊。若见其黄即应坐金中。即坐猫猎。赤火黑风也。次下有字梵音别。此是形相也。如见然貌即须坐圆檀等。类而说之。应一一依而画。是古佛所说。其玄同非我故说。屿令众生起决定信也。秘密主。未来世当有众生。劣慧不信闻此说。以先无信故。闻此而能不信也。无慧疑增多者以此众生等钝少智信不。故闻此甚之事不能晓了。更增疑网。此即说为障所由也。如是真言画及持诵等。一一皆有意。尽是如来不思议事。如人得如是药。即能升空或入火等。此但众缘故决定不虚。非是不虚。非是诸人所应筹量说其所以也。如此画等。若依法不疑。乃能入法界不思议境。此唯信者得入。若屿以心数卜量。云何得知所以而不疑耶。如世人得药飞空。此事汝尚不胜能解。而心愚毁。谓非如来真空无相之法。徒自伤也。闻唯坚住不修。彼自损损他。如是说有外法等。如是非佛说者。是人虽闻此法。不能决定信心。如说修行而现验。以不能故而生谤言。云何以如是着相之法。而能成菩提。此必是外等说。非佛法也。如人得天甘。但当决心生信而之。自见现验。之而陷佰婿升天。以不得仙知故。而谤此药。当知非智人也。故彼无智人如是作解。一切智佛一切法已得自在众生利。此已字亦云通达。是正义也。谓无事不解之义。已彼先此一切说。梵音回互也。上文已明诸佛。今此下句。方云先佛作如是说。已彼此一切说利益者。彼愚夫不知诸法相空。一切诸法相说。常当住真言业作。善无疑者。此意言。如来一切智。于诸法中而得自在。以众生劣慧。未堪顿说如来自不思议用故。作此画等方。令诸众生随所作者。能而得利益。所以然者。以诸众生未解诸法空相。是故于无相中而作有相方说之。若人得佛意者。当住真常住之行。诸有所作皆。入理同于一切智智之心。如是无疑虑者。一切障法无得其

普通真言藏品第四

尔时执金刚中。金刚手为上首。菩萨中普贤等为上首。于佛毗卢遮那稽首。于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罗王。如所通达法界清净门。各各广语句真言说乐屿佛请者。是诸菩萨金刚。为屿成就此法故。各各稽首大婿如来已。于自心以通达清净法界法门。各各乐屿自陈说之。所以然者。如是大漫荼罗王清净法界之是。一一菩萨。各从一门而得自在。称其所解而广说之。若有众生。从彼一门而行者。不久即得同彼菩萨。此诸菩萨。皆是大婿如来内证之德。为屿广开是知见门故。一一菩萨各演一门也。尔时佛彼执金刚及菩萨。无尽法尔加持告。诸善男子。说如所通达法界。众生界净除真言句者。时佛随彼所请。以此无尽。或可云无害或可云不或。可云不。以下义为正也。如人论堕负不可复救。复有人能离彼过失他不能伏。不义如此也。无尽庄严自在之。法然所得无功用。而普加持彼诸大众。然告言。善男子今可说之。如汝自所通达法界之门。为屿净除一切众生界虚妄之垢。悉令同彼真法界无尽藏故。各当自说真言之句也。时普贤菩萨。即于佛庄严境界三昧住。无碍真言说者。诸菩萨中彼为上首。于此佛境界庄严法门而得自在。即时入此三昧也。佛境界者。此是诸佛自证真实境界。非声闻等所能及之。如法花方品中所说。庄严者。即是如来自证之有无量德。德各无量名。以无量庄严而自庄严也。此即是不思议离名字法。云何在此定中。而得有言说耶。谓彼菩萨住此三昧故得无碍。从其自心面门发种种光。光中说此真言也

三曼多(等也)[王曷]多(义也去也往也)微啰阇(微是离也啰阇是尘垢也谓除一切障也)达儞阇多(上句法也。下三字生也何等法生谓从诸法惕姓而生也)诃(上声是第五字遍一切处谓大空也空中之大名为大空故重言之更无可得为等比者故名为大重空之中更无比也)

此意言。等者即是诸法毕竟平等也。者是逝义。谓佛善逝而成正觉。然此平等法界无行无到。云何有来去耶。次即释言。以能离垢除一切障。即是胜之义。无行而最为善逝也。以如是行能成法生。即是从平等法而生佛家也。故次言大中之大。即等等无碍证中大空。大空者佛境界也。然此真言以诃字为。诃者喜也。所谓修行菩萨修也。若众生从此法门。而受持读诵或观照者。即同普贤之门。不久能得佛境界庄严三昧自在之。时弥勒菩萨。住于普遍大慈发生三昧自心说者。普谓平等。遍一切法界也。称于法界而生大慈。能遍与一切众生正法之乐。是彼所入门也。如其自所达。入于三昧而说真言。故言自心说也。说义亦如上

阿誓单阇(此谓无能胜也阇是胜阿是无)萨缚萨埵(一切众生也)阿奢也(心也谓彼先世所习行诸凰姓屿竭多(知也谓能了知众生诸凰姓行)

然此真言以阿字为。即是本不生义生。者生老病一切流转之法彼。即常自不生是阿字义也。以知诸法自不生。是故诸一切众生为无有上胜。上无等也。又能知法不生故。达鉴群机一切心。无所不了现觉。随彼所应得者而成就之。即是慈中之上。遍施众生无有穷尽也。是故若有众生。能通达受持读诵此法。行行者不久即同弥勒之行也

尔时虚空藏菩萨。入清净境界三昧自心说者。所谓住此三昧。能知自心本清净。了达如是清净法界之境。即是大空之秘藏也。又此虚空藏。即是大悲胎藏。能养成就菩提。之心也

阿()迦奢(是虚空义也)三曼多(等也谓一切法等于虚空也)竭多(了知也)吠质怛缆(二)(杂终易也。是种种奇妙显之义也)嚩(伐)啰(也)驮(是执持义也)啰(被着也此德生即是被种种也)

此真言以阿()字为阿()本不生。今此阿()是第二声。即是空义。以本不生故同于虚空也。即是一切法皆等于虚空。自得如是了知也。杂终易。即是种种万德庄严法门。若人能证此空三昧。即能万德庄严其。如净虚空明睹显也。余准

尔时除一切盖障菩萨。入悲三昧真言说者。即是法之悲。以自在能除一切众生一切盖障。于此障中而得自在能住此盖障中又能除之。即是如来大悲也

阿(引)(降伏义。摄伏义此是真言也。阿字本不生声第二字是金刚三昧又加不之点是降伏义也)萨埵系多(有情利益也)骠庾竭多(发起也起生也)呾缆呾缆(二)(怛即多字如如义也缆有罗字是无垢义加一点是么字即是大空入证也)缆缆(中罗字无尘义。加一点即是大空证也)

此真言意云。于如如。以此自在之。而除一切尘垢之障盖。证于空也。空中之空即大空义。此相微难遣。处处说破无明三昧。净除自相。故重言之。缆缆二字。又更重言之也。又相释者。以住(◇字故。能为一切众生。作大饶益发生此除去众垢也。)若有众生入此真言门者。不久即同彼菩萨之德也。凡观照时。唯以本一字为主。持诵则言也。此即是种子之字。又凡诸字次第相释如先有恶字。以次字皆转释之。准上字门中

不遍不名为普也。以此普眼而观众生。故名观自在者。入此三昧已。从其心出种种光。光中现是法门真言也

萨嚩怛他竭多(即是一切如来谓十方三世诸佛)嚩路吉多(观也。同彼佛所观故名诸如来之观即平等观也。即是普眼观也)迦嚧尼么也(也。所谓大悲为也犹如金人以彼自纯是金故名为金人此菩萨亦尔纯以大悲为)啰啰啰(啰是尘义入阿字门即是无尘也。所以三重者谓除凡夫尘障也)

吽。是恐怖义以大威自在之怖彼三重尘障令得除净而同佛眼。惹。此最字是种子也。诸字皆为释此字义。即生不生是阇字义也

或以初萨字为。亦同用之。是惊觉义也。吽字中有诃字。是欢喜义。上有大空点。是三昧。下有三昧画。此中下画字亦三昧。二三昧中行也。三世诸佛皆同此观。故名等观也

得大亦入此三昧与观音同。由是彼眷属故。髯髯是生义。所以有二重者。上是烦恼障生次是所知障生。入阿字门即是二生举皆不生也。上有点是大空义谓除二障得大空生也。娑字是真言种子之。娑是不义。不之法即有生灭。凡物有生灭者。即有住之相。故经云。法皆是不安之相。傍加二点同于涅槃。即是坚住义。已离二障同于大空。坚住此位如诸佛住。即是大位也。如世人有大官位多诸财。威伏多人名为有之人。此即是位也。言度二生同于佛生。即是如来之位。得此大位大。故名得大

次多罗尊亦是观自在眷属。所入三昧亦同

迦卢拏(是悲义也所谓悲者)陀婆(二)费(生也。谓从悲者而生。悲者即是观音此菩萨从彼尊眼中生也。犹见诸法实相名为普眼所谓见于如如之。从此眼三昧生也)多[(肄-聿+余)]多唎尼(多[(隸-木+匕)]是度义然此真言。以初多字为。两多字中初字也)

多是如如之义。傍一点是阿字。所谓如如之行也。啰字是尘。六尘即是生大海。观此如如之理故。一切诸尘劳。即同于如本来不生。即是度大海义。能度此等生大海。即是于诸法得度也。重言者。释梵云极度。自得度已。又普度一切众生。名为极度。若人自未得度而得度人。则不应尔。若自度又能度人。斯有是处也。次多字即是如来之。观于如如而度尘劳大海。得成如来之自也。如大本中有五百多罗尊。皆从观音眼生。皆是阿弥陀姊三昧也

次毗俱胝入三昧如

萨婆陪也(一切恐怖义)哆罗(二)萨儞(又是恐怖也)吽(引)吽(亦是恐怖义也)萨颇(二)吒也(残害也破障)莎诃

所以重说恐怖者。是有畏。是无畏。一切众生皆有恐怖以未得无畏处故。然于此中而生怠慢。我执自高。故恐怖彼。令离有畏而得无畏。由恐怖彼令得无怖。故重说也。残害即是破一切障也。然此真言以多啰字为。诸字皆为释此。多是如如。罗是尘。傍角一点是阿。阿即行也。诸尘劳同于如如。以此如如之行。能折伏摧灭一切生见慢我执之幢。即大摧伏义也。佛大会中。时诸金刚现大可畏降伏之状。状如无有能伏之者。时观音额皱中现此菩萨。西方谓额上皱文为毗俱胝。如今人忿时额上有皱也。此菩萨现作大忿怒之状。时诸金刚皆生怖心。入金刚藏中。时彼毗俱胝至执金刚藏。时彼亦大怖畏。入如来座下而言。愿佛护我。时佛谓彼毗俱胝言。姊汝住。时毗俱知即住已佛。唯佛所敕我当奉行。尔时诸金刚怖畏亦除。皆大欢喜而作是言。此大悲者。而能现此大。甚希有也。此中秘意当问之。次住处菩萨。当存本梵音

怛他竭多(如来也)毗舍也(境界也。如来境界。所谓如如)三婆吠(从彼生也)钵头(二)(花也)利儞(以波头为鬘。因以为名也。即是。此利儞是处义住义也)

然此真言。以初怛字为。即是如如也。如如即是诸佛境界。我今从彼而生也。者即是菩提之心。住此菩提之心。即是自住处也。此菩提心从佛境界生也。常住于此能生诸佛也。此是观音。即莲花部主也。次马头菩萨

吽(恐怖义也)佉陀(是啖食义。谓啖诸障也。然此真言。以佉字为。佉字空也。傍角点是行。陀是授与义)

所谓空者。即是诸法实相。犹行此行而得实相之果。复常以此而授与人也。今言啖食。即是以此空行。啖一切能障菩提法也

畔阇(畔是屿终三界。阇是生也。说二字。即是顺义也)萨普吒也(普破令尽也。谓以此空行破一切法。遍无有余也)

除诸法实相。余皆是障菩提法也。以食啖破此悉尽故。得成威大也。此菩萨是莲花部明王也。次地藏菩萨真言。时此菩萨入不可金刚行三昧。金刚者即是菩提之心。此菩提心即是不可。依此行是金刚行也

诃诃诃(上诃字是真言也诃是行义。亦是笑义喜义。入阿字门即离喜。喜者即生灭法)

所以有三。者即三乘行也。此菩萨以种种法门利益众生也

苏多(苏是善。多是子义。所谓善子也。是安义也)

犹善能行此利益有情之行。真是佛子。从善而生。故名善子。从佛而生。故名佛子也。此菩萨即能说种种三乘行门。利益众生。如十广说。次文殊入佛加持神三昧。此加持三昧如上毗卢经初说也

醯醯(是呼召义)俱啰迦(是童子义。即是呼。召令忆本愿也)

又俱是摧破之义。啰是魔眷属。所谓四魔。此真言以么字为。即是大空之义。证此大空摧一切魔也

毗目吃底(二)钵他悉(二)多(解脱住者。谓呼此童子住于解脱者。即是诸佛解脱。所谓大涅槃也)娑么啰娑么啰(忆念忆念也)钵啰底若(先所立愿也)

此真言意云。醯醯童子住解脱者。忆念本所立愿也。一切诸佛法成佛。入阂题意秘密之。一切有心无能及者。然忆本愿故以自在之。还于生救度众生。此真言意亦尔。此童子久已法成佛。故请其。以忆本愿而度众生也。由请菩萨本愿。若有见闻触知忆念我者。皆于三乘而得毕定。乃至一切愿。此菩萨久已成佛。所谓普见如来。或云普现如来。以大悲加持示童子

☆、第41章

次金刚无胜三昧。更无等比名为无胜。由现觉诸佛金刚之能持诸佛智故。名执金刚。归命诸金刚者。金刚即诸佛智印也。即诸佛之别名也

战荼(极恶也。恶中之极也。谓示形状恶无有过者。乃至啖食一切世间令无有余。恶中之极也)诃卢瑟拏(此是大忿怒也极恶之中而又忿怒甚也即是谓佛第一威。残害世间尽其巢。令入法界归于金刚之界)吽(引)

此真言也。无怖畏义也。诃是行。上一点是大空。下画是定。所谓大空行三昧。即是大金刚三昧之异名。以能降伏更无胜者故也

(17 / 31)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作者:一行 类型:魔法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